新聞

2022年11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梁植偉中學 - 2022年11月
着重英語應用強化動機 深化自主學習
位於屯門區的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梁植偉中學關顧學生的英文學習需要,設計強調英語日常應用的課程及課外延伸活動,旨在提高其學習動機及效能,做到學以致用。充滿教學熱誠的年輕教學團隊持續開拓及更新教學策略,與外籍英語老師攜手在英語活動室打造輕鬆的英語交流氛圍,在課餘提供機會讓學生沉浸在英語學習的環境,吸收文化養分,慢慢愛上英語,促進自主學習。團隊又在校園內外籌辦英文周、「Be a little journalist(英文小記者)」等體驗式活動,有助鞏固及內化學生的基礎知識,激發他們不斷求進的動力。
照顧學生需要 強調學以致用
學校雖然是以中文作為主要的教學語言,初中數學、科學及地理仍設英語延展教學活動,高中部分科目則採用英語教學。學校重視英語學習,用心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黃秀儀校長解釋:「其實學生學好英語除了為應付考試、公開試外,更想藉英語接觸外面的世界。當他們擁有比較高的英語水平時,一方面能為未來升學及就業帶來幫助,另一方面因現時生活上很多娛樂都與英語應用息息相關,生活質素亦因而有所提升。」例如學生想接收到不同國家、地方的知識與娛樂,旅遊和看電影都是有效豐富見識的途徑,而英語更是當中不可或缺的橋樑,連接世界的關鍵。
學校深明學生的需要,因此在英語教學的課堂設計上,擺脫傳統課堂相對沉悶的教學模式,特別重視溝通及日常生活的應用。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亦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誘因。黃校長表示:「如果我們告訴學生,要為了考好某個考試而背誦英文文法是不可行的,學生反覆背誦都無法記進腦海。然而,當他們的學習動力是源自日常生活,整個學習會因此變得不一樣。」
為針對學生學習第二語言時, 容易出現「過目即忘」的情況,教學團隊於本學年採用Communicative Approach(「溝通式教學」)策略,即以溝通方式教授英語文法。做法有助學生透過對話、寫作等形式內化所學到的文法,減少水過鴨背、學完就忘掉的情況。
年輕團隊親切開放 鼓勵主動交流
優秀的教學團隊能夠為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發揮重大的作用,黃校長分享,現時英文科由年輕的科主任蒙建佑老師帶領,團隊充滿幹勁,願意接受新事物,面對教育界不同的教學方法,均願意採取開放的態度,她充分肯定及支持他們的做法。「部分教師同仁會將過往在別校的教學經驗移植過來,經團隊集思廣益後,根據校本進行調節,發展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有助改善學生學習。而且,年輕教師的另一優勢,是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不會太遠,能夠貼近他們的學習需要。」
黃校長舉例,校內的外籍英語老師Mr. Harry是團隊中充滿熱誠,具感染力、親和力的一員;加上熱愛戲劇,所以懂得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讓學生愛上學習英語。學校安排Mr. Harry擔任高中班別的班主任,在「雙班主任制」的模式下,他需要擔當輔導工作的最前線角色。換言之,學生能夠透過班務多聆聽日常英語,並試着表達意見、分享想法,增加訓練英文聽說的機會,亦幫助他們為未來文憑試做好準備。學生能夠藉此接觸到日常使用的英文生字、造句方式,認為安排對學生的幫助會很大。黃校長又言:「Mr. Harry和藹可親,平日負責長駐英語活動室,對學生前來參與活動、用英文交流都無任歡迎,大大鼓勵學生主動說英文。」有關安排亦成為學校英語學習的一大優勢,學生可以把握小息、午休的時間,活用英語溝通。
英語活動室每周辦活動 助沉浸語境
為深化學生的語文能力,英語活動室配備大量桌上遊戲,教師團隊亦會於每星期三悉心舉辦不同的英語相關活動,例如聽寫遊戲、問答活動等。每個星期三都平均吸引了超過200位學生踴躍參與,足見活動成效。
此外,英語活動室在設計及氣氛營造上充滿巧思,加設英語文化相關的佈置,務求讓學生置身其中時,能夠感受到西方的文化或外國的氛圍,提升對外國文化的認識,以至培養世界觀。同時,黃校長相信,當學生長期沉浸在英文文化的環境之中,會覺得使用英語是自然而然的事,有助他們放膽應用所學知識。
善用新學習工具 建自主學習能力
在自主學習方面,英文科主任蒙建佑表示,為進一步提升學習效能,學校與科網公司合作,採購點讀筆,讓學生在英語活動室內用聆聽的方式學習英文。他們可以透過點讀報紙或有聲書,自主聆聽英文生字的發音及相關解釋。蒙主任笑說:「英語活動室的海報不僅用作觀賞,點讀後更可以聽得到海報的插圖介紹,這也是本校非常獨特的英語學習方式。」
疫情期間,全港學校停止面授課堂,顛覆以往很多教學法,並促成電子教學的急速發展。面對轉變,學校亦積極將作為傳統科目的英文科結合不同的電子學習程式、軟件及工具。例如與不同機構合辦校內及校外的延伸課堂活動,讓學生在課後、周末期間使用LoiLoNote School等互動性強的應用程式進行自學。
蒙主任補充,英文科老師會協助不同年級的學生開設個別的logbook(筆記),並按照用途分類,例如一本是供網上自主學習使用的,另一本是供閱讀使用的……即使同一單元,亦會按各主題的生字及文法細分不同的筆記,幫助他們掌握新的學習策略,深化自主學習的能力;並讓學生記錄及回顧自己的自主學習過程,從中反思與改善不足。
籌辦特色英文周 營造學習氛圍
學校積極推動體驗式活動,旨在創造適合的語境及提供誘因,讓學生自在地運用課堂所學到的日常用語及溝通技巧。學校亦在英文周舉辦特色活動「English Speaking Day」,在校園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下活學活用。活動期間,學生需要利用活動專屬的通行證,準備不同的主題,與老師分享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英文。學生又會進行角色扮演,在各種溝通的語境下,內化英文表達能力。
在剛過去的「English Speaking Day」,合共收集到600張「English Speaking Day印花卡」,代表着學生進行了逾4,800次英語對話,成就令人鼓舞。此外,學校又推展了英語乒乓球(English Ping Pong)活動,藉此鞏固學生的課堂所學。在活動中,教學團隊會將英語生字製成清單,學生每打一下乒乓球,就要說出一個英語單字,讓他們對英語生字更加熟習、「入腦」。未來,教學團隊將會再接再厲,透過英文周多元活動,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蒙主任強調,英文周絕不是口號式的活動,籌辦團隊及學生英語大使都為此花上大量心血,去打造豐富的英語學習環境,讓參加者好好享受其中。例如團隊在活動期間準備及配戴代表英文文化的飾物或貼紙,教師甚至換上特別造型示人,表現全程投入。蒙主任解釋:「因為我們希望學生除了學習英語外,也可以感受到西方的文化,從而熱愛英語。」
早前,學校擴大了學生英語大使的職能,安排他們在不同的英語活動上幫忙,有助啟發潛能及培養他們的領導素質。他們需要一起參與營造校園內的英語學習氛圍,承擔責任,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主性與責任感。
學生任英文記者自主採訪 趣味滿分
學校重視推動全方位學習,讓學生有機會走出課室,參與體驗式的英語學習課程,拓展視野。在周末課外期間,透過老師派發任務,安排學生擔當不同的角色,讓他們沉浸在英語使用的氛圍。其中一個是寫作活動Be a little journalist「英文小記者」,由學生在校園外擔當英文記者,採訪香港不同的小店與餐廳,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有趣體驗。黃校長解釋道:「在分發任務時,老師只會提供大方向,學生可以自主決定報道的對象。例如老師提出以『商場』作為主題,喜歡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作品的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到訪販售相關商品的小店,使用英文提問及寫下英文報道。」
而且,活動要求學生到不同地方上課及進行活動,並不只局限在屯門區內進行,例如到港島區的時代廣場進行採訪,突破地域的限制。做法有助將英語帶到社區,讓學生在日常的環境下運用英文,使用生活化的英語用詞。同時,課程使學生在課堂以外一樣有運用英語的機會,比起傳統利用寫文法作業去復習所學,來得更有趣、生動。課程的自主性及互動性高,亦直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蒙主任笑言:「儘管完成一份英文報道,比起做功課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老師不用刻意強逼學生,也無關考試(成績),學生會因為好玩而樂在其中。」
英文報道面向大眾 增自信與動機
全賴高效能的教學策略成功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少學生都對寫作活動格外用心,更獲選為優異作文,爭取在報紙刊登的機會。蒙主任笑言:「當學生看到自己的英文報道公開面世,他們所拍攝的照片、介紹的資訊在其他媒體發佈,也會大大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學生除享受活動帶來的不一樣體驗外,也會因此激發出好勝心,想獲得登報的機會,激發學好英文的決心。
另一方面,活動的成品,包括影片、相片及英文報道,都會在網上發佈。在串連全球的網絡世界中,學生不止是跟教師提交英文作品、與校內同學分享成果,更是面向全港市民,甚至外國的遊客。學生使用英文這種共通語言,幫助其他人去了解香港餐廳及小店的特色,為宣揚本地文化出一分力。學生在課程中既獲得擴闊眼界的機會,更能夠體會到自己對社會及世界的影響力,進一步認識及肯定自我,強化他們學習英文的動機。
學校的教學方針明確,強調英語在日常生活的實踐,照顧學生面向社會的實際需要。在軟件與硬件上,校方投放資源,教學團隊上下一心利用多元的教學法與教學工具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與自主學習能力,打造英語活動室營造日常英語溝通的語境。在校園與校外,團隊舉辦活動及體驗式延伸課程,讓學生透過遊戲、角色扮演等內化所學。在課時與課餘,將英語緊扣學生的日常生活,幫助他們與社區以至世界連結,深刻明白英語學習的重要性。